今年两会关于房地产的部分,只有简短的一句话: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是今年房地产发展的主基调。从2016年底首次提出“房住不炒”,连续五年中央依然没有松口,对绵阳楼市释放了什么信号呢?
我们梳理了今年两会的几大关键词,结合绵阳楼市情况进行了一些略显片面的分析:
关键词:两新一重
报告内容: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要优选项目,不留后遗症,让投资持续发挥效益。
“两新一重”以民生为导向,支撑扩大内需。新基建包括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等...据知名经济研究院学者表示:疫情对经济增长带来短期冲击的同时,期间暴露的短板领域、催生的新型消费,也让行业看到了下一阶段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抓手,基建、消费等仍然是逆周期调节的主要发力点。
和百姓有关:
1、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
报告内容: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对受疫情影响的医疗机构给予扶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严格食品药品监管,确保安全。
2、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报告内容: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有序组织中小学教育教学和中高考工作。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要优化投入结构,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未来。
3、加大民生保障力度
报告内容: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全国近3亿人领取养老金,必须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完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制度。做好因公殉职人员抚恤。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参保不足1年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都纳入常住地保障。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及时纳入低保。对因灾因病遭遇暂时困难的人员,都要实施救助。要切实保障所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民生也必将助力更多失业人员再就业敢创业。
和楼市有关:
1、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
报告内容: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增加就业。完善便民设施,让城市更宜业宜居。
2、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
报告内容: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发展海洋经济。
这一内容其实和去年陈老师提到的“城市群”有相似之处,我们节选几个片段回顾一下:
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经济主要靠有几个重要的城市群支撑。美国是,中国也是。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城市群的升级版)、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
绵阳作为成渝地区第三大经济体、四川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排头兵,对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和省委要求,提出了建设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
兰渝高铁重庆经遂宁至绵阳段等重大项目,绵阳与重庆、成都按“一城多园”模式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等重大平台纳入上位规划得到有关方面认可支持;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对外开放平台;惠科、诺思、威马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其中总投资240亿元的惠科项目于4月29日建成点亮,为绵阳经济高质量发展又增添了一个重大项目支撑。
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绵阳还将:
坚持新发展理念,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今年全市经济总量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突破3000亿元大关、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取得重大进展。
大力实施科技城加快发展“六大工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积极申建省级新区,与重庆、成都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
加快对外开放大通道规划建设,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科博会等对外开放平台功能作用,以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各领域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按照建设I型大城市标准,同步推进新区有机生长、组团协调发展、旧城双修更新,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形成与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城市形态。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突然袭来,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都大出血。又恰恰2020年是“十三五”的最后一年,既要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同时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在两会报告中,更多的是将保民生稳就业、扩大市场需求、稳住经济基本盘作为主要发展目标。新基建和城市群从某种程度来说,也代表了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
对绵阳楼市有什么影响呢?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其实是政策市,政府用多种手段干预楼市的方方面面,政策的下发又会从中央经手地方政府。这次两会提到的“因城施策”,从某种层面来理解,中央给予了地方“权力”,结合自家实际调控当地楼市的“权力”。
我们再来看绵阳房地产市场情况:
今年绵阳楼市最积极的变化表现在土地市场,仔细留意的话,从2013年开始绵阳的年度土地供应计划表开始逐年公布,粗略的展示了各类型用地每年度的计划供应总量。
但是今年,绵阳主城区8年来首次将完整的供地信息公诸于众,详见2020年绵阳主城区供地大曝光,哪些最重磅?
和历年相比,今年绵阳主城区的土地供应仍然在万亩的门槛之上,计划供应总量几乎和2016年持平,低于2017年、2018年的供应水平。
2013-2020年绵阳主城区年度计划供应土地总量对比
用地类型结构却有明显的分化,2016-2018年三年内绵阳计划供应的住宅+商服用地较少,主要是工矿仓储用地。从2019年之后,工矿仓储用地的供应量逐年递减。到2020年,绵阳主城区计划供应用地除商服用地占比极低,住宅用地正在追平工矿仓储用地。
2013-2020年绵阳主城区各类型计划用地对比
工矿仓储用地的规模减少,住宅用地供应规模已经有所增长。
在这些类型的地块里,最具有议价能力的也就是住宅和商服用地。有了这些土地托底,今年绵阳的土地收入相当可观。
如果形容土地是面粉,那房子作为面包,住宅用地规模的扩大将直接影响新房市场。
回到我们熟悉的新房市场,如今的绵阳楼市正在被产品切割。
从某种程度来说,刚需群体正在买当下,改善瞄准了未来。这也映照了现阶段楼市不同类型产品分布的规律,改善产品多分布在城市新区=未来=发展=投资,刚需产品集中在城市成熟地段=便捷=性价比=保值。
刚需的选择很多,有远郊的低价盘,也有产品规划高度雷同的普通高层。超千亩的地块供应+市场占比超50%的刚需盘,即便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楼盘和房企,未来一两年绵阳也不会缺刚需房。
刚改、改善也有了宽泛的选择,优质产品逐一出现,市场反映热烈,直接挖出了一大波有钱人。
是的,绵阳还有购房需求,当产品开始“阶级化”,我们也开始听见不同人群对房子的看法。
在我们昨天的推文里也聊过,目前绵阳的高价项目供应还在不断增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绵阳的房价。
从宏观数据来看,绵阳房价的变化甚微,即便有价格波动较大的时候,也多半是受到了低价项目或高价项目入市成交的影响。
还是那句话,绵阳现阶段新房价格总体维稳,短期来看不会出现太大的涨跌幅度。结合当下楼市的情况来看,这也算是应了“房住不炒”的发展基调。